首页 >> 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 >> 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遮天 过野 撩到你腿软[娱乐圈] 好生开车 说岳全传 轮回乐园 遮天 嫡嫁千金 我乐于助人的室友 吞噬星空 
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 华杉 -  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全文阅读 -  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txt下载 -  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最新章节

《大学》第二学案,格物致知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

《大学》第二学案,格物致知

原文

右传之五章,盖释格物致知之义,而今亡矣。闲尝窃取程子之意,以补之曰:

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又不尽也,是以《大学》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。

华杉详解

这是传文的第五章。前面三纲领解释完了,应该要解释八条目了。但是,《大学》下文却是从诚意正心讲起:“所谓诚其意者……”而没有讲格物致知。所以,朱熹说是书简在这个地方掉了一段,没了。怎么办呢?他就自己按照老师程颐讲的意思,补写了格物致知的解释。那么问题来了,朱熹怎么知道原意是这样的呢?这就形成了《大学》第二学案——格物致知。这次的挑战者还是王阳明。

我们先学习朱熹老师的解:

为什么说致知在格物呢?我们要想知道,就要即物穷理,也就是探究事物,求得事物的原理。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、事理,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,就不能全知,不能致知。所以要学者于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理而穷尽之,达到极致。这样日积月累,用力越久,则豁然开朗,融会贯通,对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无不到位,这样自己心之全体也无所不知,无所不明了。所以说格物致知,物格而知之至也。

朱熹的解释,成了权威正统,今天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也是这样解释格物致知的:“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。”在清末的洋务学堂,最开始时就把物理、化学等学科,称为“格致”。

朱熹说得有理,不过,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,似乎是全人类、全体学者的事,而不是某一个学者的事。如果我要格物致知之后,才能诚意正心,才能修齐治平,这有点不好理解。

王阳明年轻时,想要去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,他想,我先格竹子吧!看看能格出什么理来。于是一连七天对着竹子静坐,想悟出竹子的理。他废寝忘食、目不转睛地看着、想着,一直坐得支撑不住,病倒了,还是什么也没格出来,然后他说朱老师错了。

其实,王阳明这样格,也没道理。要格竹子,你得去种竹子,看它生长,看它有什么功用。人类不就是一代代格竹子,才知道竹子的习性和用途的吗?哪有盯着看就算格物的呢?

不管怎么说,王阳明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。知,不是知识,而是知善恶,要知道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。格,是个格子,是个善的标准,那事物一来,我就拿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它,对得上就是善,对不上就是恶,要匡正匡正。所以他对徐爱说: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,懂得止于至善,就懂得格物了。

和那善的格子严丝合缝,就是止于至善。

王阳明这思想,后来总结成著名的四句教:

无善无恶心之体,

有善有恶意之动。

知善知恶是良知,

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听了王阳明这样的解释,再去看把格物致知放在诚意正心前面,说要先格物致知,才能诚意正心,就好理解了。因为你总得有个善恶对错的标准,才能诚意正心嘛。就像我们现在说,你这个人做事不要太出格,这个格,就是做事标准的格,就是格物致知的格。

这么说,格物致知的知,就是良知。而格物致知,就是致良知。先致良知,然后就能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那么,我是否认为王老师对、朱老师错呢?非也!学习第一是立志,第二是敬畏老师,哪敢评判老师的对错!第三呢,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,而不是去晓得标准答案。不要答案,要行动。朱老师的格物致知,我们要照做,笃行;王老师的格物致知,我们也要照做,笃行。这就是我们的“学习学”,要学习,先得懂“学习学”。

格物致知这一学案,争论了两千多年,明末刘宗周就说:“格物之说,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!”如果你去把这七十二家说法都看看,或许还有收获。我们挑两位最有声望的老师来学习一下,他们是东汉的郑玄,和唐朝的孔颖达。

郑玄说:“格,来也。物,犹事也。其知于善深,则来善物。其知于恶深,则来恶物。言事缘人所好来也。此致或为至。”

孔颖达:“致知在格物者,言若能学习,招致所知。格,来也。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;若知善深则来善物,知恶深则来恶物。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,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。言善恶之来,缘人所好也。物格而后知至者,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。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,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。既能知至,则行善不行恶也。”

两位前辈老师的解释很一致,他们都在王阳明之前,也在朱熹之前。他们的意思很简单,就是你想什么就来什么。格,是来的意思。你心善,善的东西就来;你心恶,恶就向你聚拢。这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“孕妇效应”,平时你不注意有多少人怀孕,但是一旦你自己怀孕了,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。因为你的关注,决定了你的觉知。

另外,我们在学习上也讲一个道理,我们孜孜以求答案,往往是因为没找对问题。当我们找对问题,就会发现,满世界都在向我们提供答案,所有的答案都在眼前!

郑老师、孔老师的格物致知,你学到了吗?

喜欢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请大家收藏:(m.75zw.com)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遮天 轮回乐园 吞噬星空 全职法师 大奉打更人 我喜欢你的信息素 斗破苍穹 寂寞少妇的诱惑 万族之劫 诡秘之主 洗铅华 神医弃女 你是我的荣耀 偷偷藏不住 完美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