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大宋苏轼 >> 大宋苏轼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 铁血东北王 唐砖 二战之无限兑换 赘婿小说 晚明 覆汉 明天下 赘婿 天下枭雄 我要做皇帝 
大宋苏轼 凤岛 -  大宋苏轼全文阅读 -  大宋苏轼txt下载 -  大宋苏轼最新章节

第37章 山溪弱冠衡茅住(八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

第37章 山溪弱冠衡茅住(八)

庆历三年(1043)冬,苏轼开始总角入校。

总角是宋代男童发式的一种,相应年龄为八九岁。那时人的年龄不直白于数字,而代之以与年龄相关的称谓。如“汤饼”指代出生三日,因出生三日时,邀亲友进食汤饼;周岁时为“初度”,《离骚》中有“皇揽揆予初度兮,肇锡予以嘉名。”屈原的父亲仔细揣度他的生辰,占卜给他起个好名字;幼年又作“生小”,语出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昔做女儿时,生小出野里。”当年生而为女,从小在乡野里长大。到了童年,束发结之,发髻向上分开,谓之“总角”。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,儿时打闹嬉笑,有少年之心,则有少年之乐。回到宋代,儿童发式大致有六种:

一种是蓄发一撮,分为四式:在顶门留一撮,其余全部剔去。谓之“髫”,指下垂之发;将头顶前部的头发梳起,用束带缠绕,宛若博焦之状,谓之“鹁角”。在头顶正中或偏后留一撮,编结成一短辫,外形修整为圆形,远看像马桶盖,谓之“马子盖”;在后脑部留一撮,并束以彩带。

一种是蓄发两撮,分为二式:头顶两侧各蓄发一撮,较短,分编成两个小髻,谓之“总角”;头顶两侧各蓄发一撮,较长,变成细辫,其余剃掉。

一种是蓄发三撮,将头发理成三堆。正额一堆,两侧各一堆,扎束成辫子或髻,余下剃掉。

一种是将剃后剩下的头发,编成若干各小髻,每小髻上扎一个穗带。

一种是披发,不常见。

最后一种是女童发式。变化不多。一般分为两个或三个发髻,头顶周围有一圈如锦缎织物、玉珠作装饰。姐姐苏八娘,梳的既是这种发型。

苏轼的发型就是头顶两侧各蓄发一撮,较短,分编成两个小髻的那种“总角”发型。

送走苏轼苏辙后,家里剩下老泉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,既程夫人,苏轼乳母任彩莲,苏洵之妾苏辙之保姆杨金蝉,苏轼的姐姐苏八娘。一日,老泉忽然叹道:“吾自视,今犹可学。然家待我而生,学且废生,奈何?”夫人曰:“我欲言之久矣,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!子苟有志,以生累我可也。”程夫人本为大理寺卿程文运女,家为眉洲当地富户,而苏洵家贫。程夫人毅然卖掉所能卖掉的服装、首饰和古玩,用所得钱财在眉山城租赁了几间房子,占地五亩。来经营绉纱一类丝织品。老泉为这个商行起了个文雅的名字“纱縠行”。纱縠,指代轻细的丝织品。纱,古作“沙”,指绢之轻细者。取自《周礼·天官内司服》:“周王后夫人之服,以白纱縠为里,谓之素沙。”非现在之棉纱,那时棉织物还未出现;縠,绉纱一类丝织品,历代以来,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部喜包绉纱帕,由丝织品逐步由麻纱织品取代,需求量极大,故卖绉纱历代走俏,程夫人经商的选项极佳。不出两年,苏家就成了眉山城里的富户。此间,苏洵专心治学,学问大进。

从这一年的冬天起,苏轼姐弟结束了在拔股祠的童年岁月,“情人已远,江山已凉。”苏轼后来再也没有回去过。拔股祠那渐行渐远的溪水、杨柳、梧桐、朝晖与夕阳在他和他们的心里越藏越深,在那里他们把近处看大,把远处看小,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,把隐士看成一颗树。拔股祠在他们或长或短的人生里,一半凌空,一半梦里,一半眼前。后来在大观元年(1107)年,苏辙定居颖昌,在他临去世的前几年,这个百口之家为买下卞氏大宅而欢庆不已。宅子翻修期间,苏辙特别写下《葺东斋》想起了拔股祠的往事:

敝屋如燕巢,岁岁添泥土。

泥多暂完洁,屋老终难固。

况复非吾庐,聊尔避风雨。

图书易新幌,几杖移故处。

宵眠不择安,鼻息若炊釜。

儿孙喜相告,定省便蚤莫。

我生溪山间,弱冠衡茅住。

生来乏华屋,所至辄成趣。

苦恨无囊金,莫克偿地主。

投老付天公,著身岂无所。

喜欢大宋苏轼请大家收藏:(m.75zw.com)大宋苏轼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遮天 轮回乐园 吞噬星空 全职法师 大奉打更人 我喜欢你的信息素 斗破苍穹 寂寞少妇的诱惑 万族之劫 诡秘之主 洗铅华 神医弃女 你是我的荣耀 偷偷藏不住 完美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