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大宋苏轼 >> 大宋苏轼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 铁血东北王 唐砖 二战之无限兑换 赘婿小说 晚明 明天下 北洋反动派 赘婿 天下枭雄 抗战之最强西南王 
大宋苏轼 凤岛 -  大宋苏轼全文阅读 -  大宋苏轼txt下载 -  大宋苏轼最新章节

第35章 山溪弱冠衡茅住(六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户书架

第35章 山溪弱冠衡茅住(六)

有关蜀戏《灌口神》,《蜀梼杌》记载比较形象:二年,八月,衍北巡,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。旌旗戈甲,百里不绝。衍戎装,被金甲,珠帽、锦袖、执弓、挟矢。百姓望之,谓如“灌口神”。

梼杌,“梼”是断木,而杌是树桩子,“梼杌”为树木截断后所剩之树桩子。察看树桩子的断面,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,有多少年轮就长多少年树木。故楚国史官取“梼杌”作史书之名,取其引申“年代久远”意。在《山海经》时代,梼杌还是四大凶兽之一,别名傲狠。其它三兽为混沌、饕餮和穷奇。《神异经.西荒经》中有云:“西方荒中有兽焉,其壮如虎而大,毛长两尺,人面虎足,口牙,尾长一丈八尺,扰乱荒中,名梼杌”。后来“梼杌”被用作比喻恶人顽固不化。《左传.文公十八年》有云:颛顼氏有不才子,不可教训,不知话言,天下谓之梼杌。”也既是说颛顼的儿子,油盐不进,是个棒槌。张英作《蜀梼杌》盖取楚史之名,以为记恶之戒,非徒衍其小说,亦使乱臣贼子观而恐惧云耳。

“喜来折草量天地,怒后担山赶太阳”。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的前身灌口神,在苏洵时代形象是隐居青城山的道士赵昱:“龙眉凤目,皓齿鲜唇,飘飘有出尘之姿,冉冉有惊人之貌。若非阆苑瀛洲客,便是餐霞吸露人”。隋炀帝时起为嘉州太守,而嘉州为四川盆地西南之岷江、大渡河和青衣江汇合处。春夏之际,江河浩荡,老犍龙乘机兴风作浪,其水汛涨,漂淹伤民。赵昱闻听颇为震怒,“时五月间,设舟船七百艘,率甲士千余人,人万余人,夹江鼓噪,声振天地;昱持刀入水,有顷,其水赤,石崖奔崩,吼如雷。昱右手持刀,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。”后水患遂平,民感念其德,在灌江口立庙奉祀,俗称灌口二郎。

《蜀梼杌》记载的蜀戏《灌口神》是当年前蜀王衍北巡时的形象,可见彼时的川戏已经发展成武戏:着装有金甲、珠帽、锦袖;兵器道具有弓箭;场面宏大,有旌旗百里。时宋人有《柳梢青》赞这出戏曰:“这杀气冲霄,统着这恶狠狠势威神道,掌着这碧油幢黄钺白旄,冷寒侵,阴风起,黑云笼罩,摆列着剑戟枪刀,冷飕飕日光冲耀。”

外面的戏剧锣鼓声不时传到待月亭内。亭内,苏洵正陪着张易简品茗。所聊者,无外乎当前文坛和政局的四面八荒。苏轼和苏辙,苏八娘,陈太初等一起在亭前的草地上玩耍。群儿凿地为戏,看谁挖的沟槽深而整齐。苏轼正起劲地用树枝掘土,却翻起一块鱼形的石块,其外表光滑温润,在日光下发出隐隐的浅碧色。内里脉络细如银星,敲击则悦耳清脆。苏轼连忙跑上亭子,举石以示其父,称他发现了块奇石。老泉初不以为意,略置一旁。不料想,张道士只一端详,两眼顿时放出光芒,忙起身对老泉说:“苏兄,天砚,天砚那!”道士又用他的麻衣拭了拭,“苏兄,你看,旁有一眼凸起如月,衬以流云”。老泉才又接过来前后左右细看,用手弹了弹,用耳听了听:“真天砚也,有砚之德,而不足于形耳。”道士回道:“贤侄得此宝物,是文字之祥也,亦宝而用之”。这封天石砚,伴随了苏轼走过陆地,走过海洋,走过一切梦想,在流离中凝结起生命的力量,天石砚乃其文才之根。文字、文辞、文书、文思、文采、文章、文事,濡染皆在其中,蕴蓄而灵气四溢。后来苏轼在砚背用行书刻下砚铭:“月之从星,实则风雨;汪洋翰墨,得此是似;墨云浮空,漫不见天;风起云移,星云凛然。”

喜欢大宋苏轼请大家收藏:(m.75zw.com)大宋苏轼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遮天 轮回乐园 吞噬星空 全职法师 大奉打更人 我喜欢你的信息素 斗破苍穹 寂寞少妇的诱惑 万族之劫 诡秘之主 洗铅华 神医弃女 你是我的荣耀 偷偷藏不住 完美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