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 >>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鸿蒙天帝 嫡嫁千金 媚者无疆 茕茕 过野 绝世神皇 非职业半仙 抗战之杀神崛起 省委大院 九零年代富二代 
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 熊召政 - 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全文阅读 - 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txt下载 - 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最新章节

我对“仁”的理解(2/4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,仁的意义就有所改变。“仁”不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而是变成了人与人的关系。如果说一竖两横是先天的仁,源于道家的思想范畴,那么单立人的仁,则是后天的仁,完全变成了儒家思想。当两个人出现的时候,就需要一个人去理解另一个人,就需要把两种不同的声音用一种方法统一起来。那么,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,“仁”就要起作用了。可见,仁,主要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,解决人类社会问题。

关于“仁”,孔子有很多重要的论述。比如《论语·颜渊》一节说,樊迟问仁,子曰:爱人。又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”意思是说,把自己所有的私欲控制起来,去恢复周朝的礼制,这样一来,你的仁心就会出现;仁心出现了,你周边所有的人就会爱你。由此可见,周礼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。

再看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一节:“子曰: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不成功便成“仁”,杀身成“仁”,说的都是这个意思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,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思想道德规范集于一体,那就是一个字:仁。他以“仁”为核心,形成了完整的伦理和思想体系。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。

仁是中国传统哲学观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。以仁为本体,其内容还包括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悌、节、恕、勇、让等。这十二个字,都是“仁”在每一个不同侧面展现出来的美好品质。国家需要你“勇”的时候,你就勇敢地迎接挑战,舍身成“仁”;国家需要你“信”的时候,你就诚信待人;国家需要你宽恕什么人的时候,你就要遵循“恕”道……以仁为本体,由此衍生出复杂的伦理价值体系。上面所说的十二个字,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,而仁是分存于每个字的意义中的。佛家的观世音菩萨,有一种形态是“千手千眼”。小的时候我不懂这个,后来我懂了。因为佛家讲的是悲,人世间有多少种苦难,观世音就用多少只接应的手、多少只智慧的眼睛来看你。仁也是这样,仁在你没落的时候给你勇气,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信仰,在你孤立无援的时候给你照应。这样一来,仁也像佛教中千手千眼的观世音一样,是身法千千万;每一种身法,都对应了你当下的思想状态以及你需要解决的问题,来接应你,帮你解脱。在这方面,孔子还有很多论述,例如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;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这都是解释如何爱人的。究竟如何爱人呢?就是我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别人站得住;我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;凡是我不想要的东西,我也不会给你。己所不欲,却施于人,这就违背了爱人的思想。与人为善,这个“善”就是良知,就是诚信;既是谦卑,也是勇敢。对父母为孝,对兄弟为悌,对朋友为信,对国家为忠,如此便形成了一个立体的“爱人”,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。这个胸怀拥有了,这种境界达到了,就是古人所说的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。

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:仁是孔子思想境界的最高体现。

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交替时,为什么会提出“仁”这个概念呢?冯友兰先生曾说过:“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,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,加以理论化,予以理论的根据。”冯先生给孔子下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。他所说的“原有的制度”,就是周朝的制度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周礼。孔子生活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,即由上古向中古过渡并转型的时期。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生活在历史转型期的。幸运的是,在中国的第一个转型期,孔子出生了。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,全球化也就开始了,中国的第二个转型期就在那时萌动。现在,我们也有幸处在中国历史的第三个转型期。一个转型期需要几百年乃至上千年,单个的人在其中是十分渺小的,转型期的时间跨度非常长,而对历史长河来说却仍然是很短暂的。孔子是中华历史第一个转型期里产生的一个“奇观”。如果说,炎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起源,阴阳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,那么,孔子的儒学就是华夏文化第一次大裂变,是中国思想的一次升华。

周礼就是从炎黄文化开创来的上古文化的结晶。周礼,是周代典章制度、文明规范的体现。但有一点需要指出,这样一种好的文化,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“礼崩乐坏”的转型期呢?其转型的特点,就是旧有的文化不管用了,新的文化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时代的发展,这个时候,就出现了很多仁人志士来研究文化的断裂。孔子就觉得,他要研究周代文化起源以及这个文化在历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,现在它为什么不适应这个时代了,是周朝错了吗?还是现在的人错了呢?他得到的经验是“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”。然后他又说,“久矣,吾不复梦见周公”。他觉得,自己应该把一辈子的心血用在恢复已经崩坏的周礼上,把在文化地震的废墟上重建文化王国作为己任。孔子自觉地承担起了中华文化承前启后的重任。他在承担责任的时候,发现了这个“仁”字,用这个“仁”字来解释周朝礼乐文化,并使之有了现实意义。这个石破天惊的发现,也是一种挟雷带电的创新。一个“仁”字,成了一把解释周朝制度并使之理论化的钥匙,这是孔子一生最伟大的理论创新,也是中国文化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遮天 轮回乐园 吞噬星空 全职法师 大奉打更人 我喜欢你的信息素 斗破苍穹 寂寞少妇的诱惑 万族之劫 诡秘之主 洗铅华 神医弃女 你是我的荣耀 偷偷藏不住 完美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