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 >>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鸿蒙天帝 嫡嫁千金 媚者无疆 茕茕 过野 绝世神皇 遮天 非职业半仙 抗战之杀神崛起 省委大院 
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 熊召政 - 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全文阅读 - 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txt下载 -  文人的贵族精神(熊召政生活随笔集)最新章节

我做文字工作的几点体会(2/4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1992年,小平同志视察深圳,在那“东风吹来满眼春”的时候,我正在那里,在与朋友聊这件事,忽然联想到明朝万历年间推动过改革的大政治家张居正,便萌生了深入了解这个人的想法。回来后,我到处找有关张居正的书,但那时资料很少。“文革”以前出版过一套《张文忠公全集》,厚厚四本,费了很长时间,我才把没有再版的这几本书找到。我原以为看看这几本书就能了解透张居正,谁知道这只是刚刚开启了一个漫长的学术研究的大门。仅这四本书远远不够,还得读《万历皇帝传》《嘉靖皇帝传》《隆庆皇帝传》等,还要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、管理模式、财政制度等。深入进去后才明白,我是发现了一个崭新的“银河系”。其实这个“银河系”一直都存在,只是被我们忽略了。张居正十二岁中秀才,为全省第一人;十三岁第一次考举人,考策论,三个主考官对其文章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湖广巡抚顾璘阅卷后,很是惊讶,一看名叫“张白圭”,调查得知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,这么小的年纪有这么老辣的思想更是不得了,便将他们父子找来问话。张居正的父亲也是考生,屡考屡败,这是第九次赶考。问完话后,顾璘说,你的名字得改一改,“君子居其正也”,就改名为“居正”,并把犀牛角腰带送给他。还对张居正说,你将来要入凤阁鸾台,肯定不系我这个腰带,你是“腰玉之人”,但是你要更加勤奋谨慎地对待自己。明代官员服装品级,只有正三品,即今天的正省级干部才能系犀牛角腰带,只有宰相能系玉带。这件事,全武昌城传为美谈。但第二天放榜,父子二人双双名落孙山,这实为顾璘要杀杀这孩子的骄气,只有多打磨方可成材,宁可让他受点委屈,也不能让中国多一个唐伯虎、少一个魏徵。顾璘认为,雕虫小技的文艺不足谈也,还是要当大政治家。结果,一直磨砺到十九岁,才让张居正考中举人,二十三岁考中进士。一般来说,新科进士中,百分之七左右可以进翰林院见习,两年后转正。张居正被选入翰林院,主要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及治国之道。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,工作中却常有不同于常人的看法。当时有一个思想家叫何心隐(江西吉安人),恃才傲物,是民间的意见领袖,在一次学术聚会上口若悬河。时任编修的张居正盯着他,一言不发,分别时对他说:“你说得太多了。”何心隐看着张居正离去的背影说:“他年杀我者,必此人也。”二十年后,果真应验了。我在《张居正》小说中写了这段历史。自古至今,笃学多思是搞政策研究的第一要旨,而谨言慎行是在领导身边工作的第一要义。

张居正二十五岁转正,真正成为天子近臣。当时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徐阶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好,不但仪表堂堂,而且很有城府,热爱学习,沉默寡言。张居正转正之后,这个两年不怎么说话的人,就立即给皇帝写了一道针砭朝政的奏章,即著名的《论时政疏》。我三十七岁读这篇文章时没读懂,反反复复读,认认真真琢磨,找了很多资料对照研究,直到一年后才读懂。张居正把这篇文章送呈给徐阶,但徐阶并没有转报上去。他不是忌才,而是为了保护这棵好苗子。徐阶认为,有思想很重要,但什么时候表露思想更重要;有思想不难,让思想化为执政的纲领很难。当时嘉靖皇帝一门心思炼丹,想长生不老,把持朝政的是大奸臣严嵩。他与儿子严世蕃二人结党营私,排斥异己,凡是对朝政提出批评的人,轻者撤职,重者腰斩。这时候张居正的奏章送上去,肯定会招来大祸,所以徐阶才压了下来。但年轻气盛的张居正不服气,认为朝廷正气不张,自己这么干下去是虚度光阴。于是他在二十七岁时,就请假回江陵老家养病。二十七岁,这么年轻会有什么病?这只是“自炒鱿鱼”的托词而已。他回家读了五年书,在父亲催促下又回到北京销假,继续当编修。这时徐阶已是次辅,地位仅次于严嵩。他接见张居正,觉得这五年来张居正的躁气减了很多,于是加紧对他培养。四十二岁时,张居正就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成为内阁次辅。张居正的成长之路给我们一个启示:做政策研究一定要沉得住气,板凳要坐十年冷。

不久前省图书馆为我举办了一个小型书法展,某天晚上,李鸿忠书记百忙中抽时间去看了看,他在写有“坐冷板凳,做老实人”这两幅扇面跟前停下来说:“这八个字好,冷板凳坐不住,老实人不愿意做,就不可能做什么大事。”当今社会丰富多彩,诱惑很多,但一个人一定要在心里放一张冷板凳。这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,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。我有一个体会,一旦进入状态,坐在冷板凳上的时候,心就会很静,如果发躁的话,心跳就会加快,血压就会升高,这时候思考问题,往往会有偏差。张居正四十八岁当上首辅,才得以施展抱负开始改革,万历新政才得以在全国全面推行,他的改革一直是为后人肯定的。但要考察他的经历,如果用今天用人的标准看,他是不够格的,他没当过知县,也没当过知府,没做过一天基层行政工作,也没有当过封疆大吏,他一辈子的职务是搞研究,但谁会说他是书呆子,谁能说他不识民间疾苦呢?知道民间疾苦的,不一定是天天和老百姓在一起的人。以史为鉴,以人为镜,让他达到事业和人生的巅峰,离不开他做政策研究工作的长期积累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遮天 轮回乐园 吞噬星空 全职法师 大奉打更人 我喜欢你的信息素 斗破苍穹 寂寞少妇的诱惑 万族之劫 诡秘之主 洗铅华 神医弃女 你是我的荣耀 偷偷藏不住 完美世界